关于典当的法律规定有哪些?
文章来源 : 互联网公开数据整理或转载
发布时间 : 2025-06-17
典当作为一种古老的融资方式,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。为了规范典当行为,保护各方权益,我国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,明确了典当的定义、经营主体、业务范围、合同要求以及监督管理等内容。
关于典当的法律规定有哪些?
典当的法律规定主要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《典当管理办法》等法律法规。根据《民法典》,典当合同属于质押合同的一种,当户将动产或财产权利质押给典当行,典当行提供当金并收取利息和综合费用。典当行作为经营主体,需经商务部批准设立,并取得《典当经营许可证》。
典当业务范围包括动产质押典当、财产权利质押典当以及房地产抵押典当。动产典当的当物范围广泛,如金银首饰、电子产品等;财产权利典当则包括股权、债权等;房地产抵押典当需办理抵押登记手续。典当行不得从事吸收存款、发放信用贷款等非法金融活动。
典当合同是典当交易的核心,需明确当物、当金、利率、综合费用、典当期限等内容。当户需提供真实有效的当物,典当行需对当物进行鉴定和评估。典当期限一般不超过6个月,经双方同意可续当。当户在典当期限内可随时赎当,逾期不赎当的,典当行有权依法处置当物。
典当行的监督管理由商务部门负责,包括日常检查、年度审查等。典当行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确保经营合法合规。对于违规行为,监管部门可采取警告、罚款、吊销许可证等处罚措施。
典当的法律规定旨在规范典当行为,保护当户和典当行的合法权益,促进典当行业健康发展。无论是当户还是典当行,都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确保典当交易的安全与公平。

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53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