典当属于质押还是抵押?
文章来源 : 互联网公开数据整理或转载
发布时间 : 2025-06-17
典当作为一种古老的融资方式,在现代法律框架下,其性质一直备受关注。要明确典当属于质押还是抵押,首先需要理解两者的法律定义和区别。
典当属于质押还是抵押?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及相关法律规定,典当本质上属于质押。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或权利移交债权人占有,作为债权的担保。而抵押则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,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。典当的核心特征是将当物(动产或财产权利)移交典当行占有,这与质押的法律定义完全吻合。
典当行在典当关系中扮演债权人的角色,当户(借款人)将当物移交典当行,作为借款的担保。典当行在当期内对当物享有占有权,当户在约定期限内偿还借款及利息后,可以赎回当物。如果当户未能按期还款,典当行有权依法处置当物以清偿债务。这一过程与质押的法律关系高度一致。
与抵押不同,抵押的标的物通常为不动产(如房屋、土地),且抵押物不转移占有。而典当的标的物多为动产(如珠宝、艺术品)或财产权利,且必须转移占有。这一区别进一步明确了典当的质押属性。
典当行的经营行为受到《典当管理办法》的规范,其中明确规定典当行对当物享有质权。这一规定从法律层面确认了典当的质押性质。因此,无论是从法律定义还是实际操作来看,典当都属于质押而非抵押。
需要注意的是,典当作为一种特殊的质押形式,具有其独特的特点。例如,典当行通常提供短期融资服务,利率较高,且对当物的评估和保管有严格的要求。这些特点使得典当在金融市场中占据独特的地位,但其法律性质并未改变。
综上所述,典当属于质押而非抵押。这一结论不仅符合法律定义,也与典当的实际操作和行业规范相一致。理解这一点,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典当的法律关系和风险特征。

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533号